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2年7月12日
團隊研究成果。邵逸夫醫院供圖團隊研究成果。邵逸夫醫院供圖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稱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醫師陳煒團隊研究發現,通過靜息態功能磁共振(fMRI)技術能夠有效改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功能,為治療帶來了曙光,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和《psychiatry research》等國際期刊上。
“腦海中的橡皮擦”——這一別稱形象地揭示出阿爾茨海默病的特點:作為一種常見于老年人的神經退行性腦部疾病,其將使患者失去記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為無數個體和家庭帶來痛苦。針對這一疾病,現有的全部治療方法都無法阻止病情發展,患者一經確診便無法治愈,并且日益惡化。
陳煒團隊介紹,前期的臨床研究已證實,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行為。團隊利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fMRI)技術,對輕、中度患者進行頂葉—海馬功能連接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重點刺激大腦深部作為記憶關鍵腦區的海馬腦區。相較于傳統技術,這一療法的進步之處在于利用功能影像技術的發展,通過磁共振功能連接的方法,成功實現大腦皮層刺激與深部腦區的連接,解決了傳統治療無法刺激深部腦區的難題。
研究過程中,陳煒團隊對患者進行了為期2周、共計10次的刺激,通過分析認知心理量表評分、靜息態功能磁共振功能連接的變化,考察重復經顱磁刺激的治療效果及機制。
結果顯示,僅在兩周內,基于功能連接的重復經顱磁刺激就能對輕、中度患者的認知功能有所改善。具體來說,接受了治療的真刺激組在簡明心理狀況、費城語言學習測驗等測試中分值顯著提高,與并未受到實際療效的假刺激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即該新型療法下的患者在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表現較好,說明其認知能力有所回升。
同時研究發現,患者默認網絡的功能連接增強,提示治療后患者的腦功能得到改善,改善越顯著說明臨床效果越好。
團隊的研究成果已接連發表在《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影響因子5.75)和《psychiatry research》(影響因子11.225)等國際期刊。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研究生賈艷利和醫師魏麗麗,通訊作者是陳煒。研究已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和杭州市科學技術重大項目的支持。
同時研究人員認為,還需要繼續延長治療時間,以鞏固療效。目前,陳煒課題組正在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希望探索更優化的治療方法,提高臨床效果。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